文章

顯示從 12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目錄

20200718 想法源起 20200719 我們在做什麼(一) 20200722 我們在做什麼(二) 20200725 竟然成為數學家(一) 20200729 竟然成為數學家(二) 20200801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20200805 不同職級(一) 20200808 不同職級(二) 20200812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20200815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20200819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20200822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20200826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20200829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2020083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20200902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二) 20200905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三) 20200907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二) 20200909 終身職位的評核 20200912 學術界吸引人的地方 20200914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三) 20200916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一) 20200919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二) 2020092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四) 20200923 大學的讀書成績有多重要 20200926 本科生研究機會 20200928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一) 20200930 用創新的方法去教育科學 20201003 參加研討會的重要 20201005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二) 20201007 教授與教學 20201010 研究是什麼(一) 2020101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三) 20201014 研究是什麼(二) 20201017 研究是什麼(三) 2020101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四) 20201021 如何閱讀研究論文 20201024 研究生應該修什麼課 2020102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五) 20201029 本科生的多主修多副修 2020110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一) 20201105 幾位教授(一) 2020110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二) 20201112 幾位教授(二) 2020111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三) 20201119 幾位教授(三) 20...

總結2022和展望2023

圖片
  隨着疫情不斷升溫,每日達到20,000宗的時候,政府終於開放出入境,大量港人亦都回鄉(日本)旅遊(這句說話的邏輯跟香港政府的一樣)。所以在寫這篇2022回顧的時候,我也開始收拾行李在幾日後出發,迎接着差不多三年沒有離開香港的旅遊。 這個應該是今年裏面最重要的一段經歷。 不經不覺,Cora已經在我家差不多兩年了,還沒有可以跟蹤她IG(@ladycorathecat) 的朋友記得快些加入他的朋友行列。去年期望他可以更乖一點,少咬我一些。這個期望很可惜失望了 由於將會外遊,Cora亦都第一次離開這裏一段時間,希望他習慣。 身體健健康康回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剛收到寄養的地方傳來訊息,告知Cora 已經一天未吃飯(哭)。 說到健康,今年其中一個不開心的消息,是一個研究合作者Prof. Roland Glowinski 在年初離世。其中一篇跟他一起在寫的文章,就變成了In the Memory of, • H. Liu, S. Leung, and J. Qian. A n Efficient Operator–Splitting Method for the Eigenvalue Problem of the Monge-Ampere Equation . Commun. Optim. Theory, 2022 (2022) 7.  就如同去年總結時所想,今年發出的論文總數是比較少的一年。除了上面這一篇文章之外,就只有另外一篇在Geophysics 上面發表的文章。明年的文章數目應該會多一點點,有其中兩篇已經被Accepted,分別會發表在J. Sci. Comput. 和CiCP上面。另外有好幾篇文章在Review,希望在明年可以通過審核。在「影響因子」上面,今年的整體有162次文章引用,H-index 維持在21,毫無進展。在之後的Spring Semester時間相對比較輕鬆,可以多放一點時間自己做研究。研究生方面,會多多「鼓勵」 (監督)他們,加快他們的研究進度。然後計劃會參加一些國際會議,其中五月應該會到美國參加一個SIAM關於動力系統的會議,然後在暑假會到韓國參加ICOSAHOM2023和日本參加ICIAM2023。 教學方面,剛剛這個學期新開了一門MATH3900 的科目,希望跟同學們一起學習如何做網絡KOL,嘗試鼓勵同學多跟公...

與公眾交流數學(二)

圖片
  另外一位同學因為跟自己以往的中學仍然有聯繫,他真的找了其中一班中四同學來做了一個STEM活動。他設計了一個運用肥皂水氣泡的遊戲去介紹關於最小曲面數學原理。自己沒有參與他帶領的這個活動,但是看見他所做的教材和一些遊戲的照片,也可以感覺到參與活動的中學生們對題目都頗感興趣。雖然題目是基於數學,但是在這些給中學生的活動裏面根本沒有介紹實質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而且在他的教材內甚至見不到任何重要的數學公式。在同學自己的自我反思裏面,其實也講到這個問題。做完活動,同學們好像很開心,覺得自己對數學的認知多了一點。但是在活動導師和我們眼內,其實這只是一個理解的錯覺,他們對minimal surface這個課題的認知還是等於零。而這個關於錯覺的課題,就正正是我們課堂內所討論的其中一個題目。所以可以看到,學期初關於不同理論的討論還是有一點作用。無論如何,我覺得這個題目本身也非常吸引。將來有機會可以把這個活動推介給另外一個課程的同學再多加改良,試試可否在將來的數學活動裏面用到這個題目。 有另外一位同學就開設了一個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pdatedoesmath )去介紹一些數學的知識。前面提到,我並不會教他們如何剪片做動畫配音等等的技術工作(其實我自己也不懂怎麼做),所以看到同學們會自己學習這些技巧,造成一段短片放到網站上面,也感到非常興奮。他在最後一節課裏面的分享提到,動畫是他運用Python自己編寫程式製造,然後使用另外一套軟件配音,讓動畫的節奏和語音調到同一個時間點上。可以看到同學們對數學是如何充滿熱誠,願意花上這麼多時間向公眾介紹這些數學知識,自己也非常驚訝。 然後發現,班裏原來有一位作家,曾經在我們理學院Focus雜誌( http://sciencefocus.ust.hk/ )發表一些數學相關的文章。他在課程的作品,就計劃向Focus雜誌投稿,內容是關於不同距離的定義和他們在幾何上的應用。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看看他的文章什麼時候在上面發表。也有看見一些作品,做了一些關於數學meme的IG和YouTube帖,內容也非常有趣。將來如果有一些合適的,也讓我分享給大家看看。這門課上面的作品,也有一些是比較大型的。有同學計劃組織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嘗試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向其他同學介紹數學和哲學相關的題目。 整體來看,自己覺得...

與公眾交流數學(一)

圖片
  這個學期開辦了一門新的課程,叫做「與公眾交流數學」(MATH3900 Communicating Mathematics with the Public)。希望通過這個課程,鼓勵一下同學們嘗試跟他們的朋友或者大眾多介紹一下數學是什麼一回事,推廣一下STEM的知識給外界認識。在數學系這麼多年,經常聽到同學們對就業有一些疑惑,到畢業的時候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就業興趣,在大學幾年完全沒有為工作做任何的準備,以為畢業時就自然會有工作找上門,不用操心。所以前幾年我就有一個想法,希望設計幾個在數學系的課程,作為選修課,希望同學們在畢業以前有多一些機會計劃一下畢業後的工作方向。 最先出來的,是MATH4900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學術和專業發展)。我們把一系列就業相關的活動整合在這門課程裏面,內容包括了如何寫CV,如何做面試,同學們性格測試,一些舊生分享,和一些教授對談會等等。同學們只需要在學期內參加幾們活動,再我寫一下他自己的反思就可以了。 而這個學期第一次舉辦的,是跟同學們一起看看如何做數學KOL的一個課程(當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做,所以這個學期都是跟同學一起學習)。聽起來好像比較虛無飄渺,但是在設計這門課程是在網上找一下,發覺ICM(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就是每四年一次盼發Fields Medal的那一個數學大會)都會有一些討論,看看如何可以跟公眾交流數學。而這門課程基本上就根據2010年時候的一個討論環節來設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下面的文章或者書籍 • Ziegler, G.M., Communicating Mathematics  to Society at Large, Proc. Of the ICM, Hyderabad, p.706-722, 2010. • Howson, A.G. and Kahane, J.-P. ed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thematics. Vol.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雖然這門科目叫做與公眾交流數學,可是我們並不會討論交流的技巧,不會教他們如何運用PS去做動畫,也不會介紹他們如何剪接和拍攝,不會安排一些場合讓...

舊研究的新應用

圖片
  上星期六我們和恒隆數學獎舉辦了一個分享討論會,跟兩位教授和研究生分享一下他們以往研究的經歷。由於他們都是以往的比賽得獎者,作為一個主持人,我就問一下他們那個時候做的研究課題是什麼,跟現在的研究項目有沒有什麼關係。準備這條問題之前,其實都不會有太大的期望,不覺得一個中學生在暑假所做的研究如何會跟博士研究課題會有所重疊。可是答案出人意表,在這個分享會之前的一次簡單對話,兩位嘉賓都不約而同說,他們那個時候所做的課題都有再次出現在之後的研究裏面。物理教授說他參加比賽的題目是研究「畫鬼腳」這句遊戲,在很多年以後,他所研究的量子力學課題,就有着一些相關的問題。自己猜想可能是跟粒子的spin相互作用有關。另外一位是在研究Brain-Machine Interface的研究,他就說腦裏面有着很多神經細胞,而他現在的研究就是發掘如何從這麼多關連的信息中抽取重要的來使用。而這個題目其實就跟他中學是用來參加比賽的題目有一點關係。 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也跟他們兩位有點相似。有些問題我們可能在很長時間都沒有再接觸,可是過了很多年以後,當我們遇到一個好像完全沒有關連的研究課題,很可能會突然間發現到一些特別的聯繫。還記得那時在修讀博士時,曾經做過一個反問題。我們假設可以得到從聲音發出的地方到達計算區域邊界上面的所有時間。然後嘗試估計在計算區域裏面不同地方聲音傳播的速度。那個時候我們還需要假設這些速度都非常平滑,不會有任何不連續的地方。那一份2006年發表的文章,裏面就運用了least-squares(就是用了2-norm)的方法把這個速度找出來。方法相當簡單,而且效果也可以接受。 但是,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應用,例如我們要發掘埋藏在地下的石油,我們就必須要放棄這個平滑的假設。由於石油通常會被一些岩石所覆蓋,所以我們需要估算的聲音傳播速度一定是不連續的。如果是這樣,我們在10多年前所設計的方法就不可能得到一些合理的結果。那個時候其實我們也已經有一點想法,知道如何改善這個least-squares的計算方式。我們猜想只需要將2-norm改變成1-norm,我們就會找得出一些不連續的速度函數。可是那時其實也花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把那個方法實現出來,可是結果跟我們所猜想的有點距離,整體效果不太好,原因可能和計算區域的形狀有點關係。由於那個時候我們為了方便計算,都只會考慮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計算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