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8月,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目錄

20200718 想法源起 20200719 我們在做什麼(一) 20200722 我們在做什麼(二) 20200725 竟然成為數學家(一) 20200729 竟然成為數學家(二) 20200801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20200805 不同職級(一) 20200808 不同職級(二) 20200812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20200815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20200819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20200822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20200826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20200829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2020083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20200902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二) 20200905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三) 20200907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二) 20200909 終身職位的評核 20200912 學術界吸引人的地方 20200914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三) 20200916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一) 20200919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二) 2020092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四) 20200923 大學的讀書成績有多重要 20200926 本科生研究機會 20200928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一) 20200930 用創新的方法去教育科學 20201003 參加研討會的重要 20201005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二) 20201007 教授與教學 20201010 研究是什麼(一) 2020101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三) 20201014 研究是什麼(二) 20201017 研究是什麼(三) 2020101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四) 20201021 如何閱讀研究論文 20201024 研究生應該修什麼課 2020102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五) 20201029 本科生的多主修多副修 2020110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一) 20201105 幾位教授(一) 2020110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二) 20201112 幾位教授(二) 2020111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三) 20201119 幾位教授(三) 20...

我眼中的市場真相 - 保羅斯

圖片
  《閱讀記錄》 這是一本關於投資市場的書籍,作者根據自己的投資經驗,向讀者介紹了一些他所了解到的市場真相。正如書中所介紹的,作者指出了50多種普通投資者對市場的誤解。對於對這些分享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有用。然而,這不是一本入門書籍,內容包含大量專業術語和量化工具,對像我這樣的簡單投資者可能沒有太大用處。 我認為這些經驗並不像數學那樣,很難有一個純粹的結論。作者在第一章開始就批評大學教授的理論在現實中不一定成立。例如,他花了一個章節討論效率市場假說是否合理。我也認為真實情況很難滿足所有條件,正如作者所說,有很多例子顯示效率市場假說並不一定正確。如果我們需要一個嚴謹的理論來了解這個複雜的市場,我們必須將問題簡化,直到我們能夠進行一些討論。這就是數學模型的開始。當我們發現模型結果與現實世界不符時,我們就在原始模型上進行修正和改進。這才是研究的過程。 總結一下,這本書中我能夠理解的市場謬誤大致有以下幾點: 媒體所說的理財專家並不能給出比擲硬幣更好的投資建議。 我們有可能賺取比指數型基金更好的回報。 過去的優異表現並不一定能保證未來相同的回報,因為基本面可能會隨時間改變。 過去的優異表現有時實際上反映了較高風險而非選股能力的正面特質。 傳統的風險衡量通常並不可靠,因為它無法真正反映出真正的風險。股票的波動性並不一定與其風險相關。 長期持有槓桿ETF的績效可能會落後。 避險基金和對沖基金是不同的,前者是多元分散的保守投資組合,同時帶來適當的回報。 槓桿可能存在危險,但也可以是降低風險的因素,所以不能將槓桿作為衡量風險的指標。 分散投資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但僅擁有10隻股票可能不足夠,擁有30隻股票可以大幅降低某些月份產生重大虧損的可能性,同時也可以大幅降低單日虧損對整個投資組合報酬的影響。 但投資組合裏投資項目的數目越多,也不一定能夠減低投資組合的風險。主要還是要看項目之間的相關性。如果相關性很高,增加投資有時會反而提高投資組合的風險。

The Return of History and The End of Dreams - Robert Kagan

圖片
  《閱讀記錄》 首先,讓我說一下這本書的購入來源。美國大學的教科書非常昂貴。學生購買課堂用書後,下一個學期可以將其賣回學校書店,而書店則會將這些二手教科書再次販售。在五月份,我到美國進行學術探訪時,經過了該校的書店,發現有些課程已經不再使用的二手書籍,而這本書就是其中之一。由於這本書不會再被任何課程使用,所以它只以不到1美元的價格出售。考慮到這本書的題目是關於美國如何看待世界秩序,且書本出版於2008年的書還是非常新且完好無損,於是我決定購買它。 這本書的作者在1984年至1988年間曾在美國國務院服務,對美國與外國的關係應該有所了解。此外,這本書是一本大學教科書,書中的內容應該可以作為了解美國對外關係的參考。儘管這本書是在十多年前寫成的,但其中一些見解仍然可以與當今的國際關係相互比較。 這本書主要著眼於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以來的國際關係變化。書中提到了美國對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伊朗等國家的期望,並介紹了相關的國際背景。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它們都希望「使xxx再次偉大起來」。俄羅斯希望回歸蘇聯時代的強勢地位,中國在經濟強大後希望重新獲得尊重,至少在亞洲地區成為領導者。日本也有著曾經的強盛時期,新政權也希望重新塑造過去的成功。印度和伊朗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都希望使國家重新恢復過去的強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書中還提到,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希望通過中國的經濟富強,中國的中產階級會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自由,並推動政府進行改革,最終實現美國希望將中國帶入更接近西方的位置。 書中還談到,俄羅斯及其他獨裁領導者都相信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而不是一個虛弱的民主體制。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不單只是獨裁者,更相信專制主義。他們還會將獨裁思想傳播到周邊地區。這種獨裁者聯盟與民主陣營相互競爭。在這樣一個民主與獨裁的二分世界中,作為民主國家應該如何應對呢?作者認為,民主國家應該更加團結,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總的來說,這本書應該是基於作者以前的學術文章編寫而成。它的內容相對簡潔,沒有太深入的討論。這是一本適合初學者了解美國如何看待世界關係的入門書籍,並且很快就能閱讀完畢。

這個動盪的世界 - 龍應台

圖片
  《閱讀記錄》 這本書是我在二月份的時候在台灣買的,還幸運地得到了作者的親筆簽名和合照。 這本書寫的是作者在90年代在世界各地動盪不安的地方進行訪問時的親身感受。他去過蘇聯、柏林、以色列的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還有古巴。 那個時候,世界是多麼動盪不安啊!蘇聯共產政權剛剛倒下,烏克蘭正式脫離蘇聯獨立。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國正式統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克林頓任期內幾乎達成正式和解。古巴則剛剛失去了蘇聯的援助,人民生活越來越困難。 作者在書中講述的都是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以及他們在自己成長的地方面對動盪時的心情和第一手感受。這些作者都在書裡詳細與讀者分享。作為台灣的局外人,他在這些地方又有怎樣的感受呢?因此,書中他不時會與台灣作比較。例如,他在以色列議會辯論是否支持和平協議時,就會想起台灣立法院的爭吵。他在俄羅斯訪問守在街角的坦克旁的軍人,問他們是否會開槍射殺平民,這又讓人聯想到⋯ 雖然書中講述的都是幾十年前的故事,但是看看現在的世界,就會發現多少千絲萬縷的關聯。他講到當時的克里米亞,你就會明白現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書中描述了作者訪問以色列人對當時和平協議的看法,你就會想到現在巴勒斯坦哈馬斯和以色列的戰爭。作者寫古巴人民的生活,又讓我聯想到之前讀過的一本書,描述了奧巴馬政府如何與古巴正常化關係的故事。 90年代的世界是如此動盪不安。不知不覺中幾十年的世界和平和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過去了。然後世界又像一個擺錘一樣,政局又變得暗藏洶湧。幾十年前的問題在不同地方再次出現,我們又回到了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如何理解當今國家之間的衝突呢?

Teaching with AI - Jose Antonio Bowen and C. Edward Watson

圖片
  《閱讀記錄》 這是一本剛出版的書,作者介紹了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大學教育。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包括與人工智能一起思考、與人工智能一起教育以及與人工智能一起學習。我對第二部分比較感興趣,但它在整本書中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小,可能是因為大家在這個領域的經驗有限,無法提供太多可分享的內容。 第一部分主要是闡述背景,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和其所帶來的影響。這些內容有很多其他可參考的資料,我認為無需深入閱讀。我比較不喜歡的是書中對人工智能的分類較為籠統,背景討論可能只涉及了一些DeepMind的故事,而實際上的例子則主要是關於ChatGPT。全書討論與教育相關的內容都是以ChatGPT為例,因此書名應該改為《Teaching with ChatGPT》。此外,所有的例子都偏向文科的應用,並未討論如何使用ChatGPT進行編程或數學等其他領域的教學。 作為這本書中最重要的第二部分,作者所花的篇幅實在有限。該部分共分為四章。第一章講述了人工智能如何輔助教師,包括作為助教幫助我們撰寫文章、準備課堂討論、設計功課甚至整個課程。第二章討論了抄襲和發現。實際上,結論是很難確定學生是否直接從人工智能抄襲答案,我們只能盡量改進功課和評核制度,以便看到學生除了人工智能之外的付出。第三章介紹了如何為課程編寫一個人工智能使用守則,使學生清楚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最後一章提到,我們應該對學生的功課期望更高。如果學生所交的作業只達到人工智能的水平,那麼這份作業實際上應該被評為不合格。 第三部分介紹了如何與人工智能一起學習。但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這裡所指的人工智能實際上只是ChatGPT。書中提到我們可以與人工智能進行角色扮演,讓它成為課程的助教、討論班的領導,或者讓它作為辯論隊的成員與我們一起練習。 總的來說,這本書僅討論了GPT的應用,並未涉及到更高層次的人工智能。甚至在討論方面,主要集中在寫作方面,並未提及其他應用領域。所以整體來說,自己對這本書比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