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200718 想法源起 20200719 我們在做什麼(一) 20200722 我們在做什麼(二) 20200725 竟然成為數學家(一) 20200729 竟然成為數學家(二) 20200801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20200805 不同職級(一) 20200808 不同職級(二) 20200812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20200815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20200819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20200822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20200826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20200829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2020083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20200902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二) 20200905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三) 20200907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二) 20200909 終身職位的評核 20200912 學術界吸引人的地方 20200914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三) 20200916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一) 20200919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二) 2020092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四) 20200923 大學的讀書成績有多重要 20200926 本科生研究機會 20200928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一) 20200930 用創新的方法去教育科學 20201003 參加研討會的重要 20201005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二) 20201007 教授與教學 20201010 研究是什麼(一) 2020101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三) 20201014 研究是什麼(二) 20201017 研究是什麼(三) 2020101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四) 20201021 如何閱讀研究論文 20201024 研究生應該修什麼課 2020102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五) 20201029 本科生的多主修多副修 2020110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一) 20201105 幾位教授(一) 2020110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二) 20201112 幾位教授(二) 2020111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三) 20201119 幾位教授(三) 20...

我們在做什麼(二)


除了做研究本身,也有很多跟研究相關的工作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

 

研究經費計劃書

 

其中一個就是寫一些申請研究經費的計劃書。香港在這方面比較簡單。跟自己比較大關係的,只是每年一次RGCResearch Grant Council)的GRFGeneral Research Fund )。這些計劃書雖然最長只是七頁紙,但內容方面很可能已經包括兩到三篇研究論文的想法。很多年以前,寫過一個計劃書,裏面的想法可能足以等於兩個博士學生四年裏面做的所有研究。怎樣可以把那麼多的想法在這麼短的計劃書裏面跟學術界解釋,讓他們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令政府給我錢做這個研究,每年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當然,香港也有其他研究資助的方式。有一些可能是跟不同企業及公司合作,政府也有一些比如說創新科技基金等等的研究資助項目。但是自己可能跟業界的關係沒有那麼密切,做的研究也是比較基礎,對商業實質的應用有一些距離。曾經有一年嘗試去寫一個創新科技基金的計劃書。這些資助項目可以申請的金額,比起GRF來說可能是多出510倍。那次計劃書內容,是跟朋友的一間公司發展一個面部模擬的系統。自己覺得那個想法對香港的公司的發展可能也有一丁點的幫助。可是跟政府的想法當然有點不同,計劃書結果是失敗收場。之後我對申請這些其他研究資助項目的興趣也就更少了。

 

GRF本身是以三年為一個單位。在資助的期間,我們就必須要寫一個中期報告和一個終期報告去跟政府解釋我拿了你的錢到底用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的研究成果出來。撰寫這些報告也不是那麼的簡單。所謂計劃書,很多時候也不一定可以在一年半裏面一點成果,那這個中期報告,我們怎麼可以寫得具體一點?這就要靠自己研究的功力了。

 

研究論文

 

除了這些文章必須要寫之外,我們當然經常要寫一些研究論文發表到其他期刊上面。很多學生會覺得,寫文章所花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短。大部份時間是花在研究上邊。可是我自己覺得實情是剛剛相反。很多時候寫這些研究論文的時間甚至乎很可能是花在研究上面兩至三倍的時間。由文章的初稿,到我批注發還給學生再寫一次,學生改正一次,來來回回,中間可能已經花上不少於10次的更改及重寫。這個過程還沒有計算投到期刊以後,發回來需要改正及根據審稿人意見作出改變的次數及時間。所以由有那一個研究想法到第一次投稿,中間的時間可能已經經過了兩年。期刊審稿的時間可能也需要大約一年才會有第一次發還改正的機會。到最後文章在期刊學刊登,可能再已經過了兩年。

 

審稿人

 

其中一個對剛踏入研究生涯的學生來說可能比較不知道的,就是幫期刊作為其中一個審稿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收到審稿的邀請。好可能是因為那些文章提及自己做的研究,期刊就會找我們來幫忙一下看看文章的水平及準確性。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對學術界的幫忙。真的是一分錢也收不到。當然我們也不一定需要接受這些邀請。但是既然自己也需要看一些在期刊上最新的文章,多看這一類一兩篇我自己覺得也不算是什麼很大的問題。當然審稿就不單止是看文章本身那麼簡單,我們可能也需要花更多花時間把這些文章裏面沒有講清楚的東西問得一清二楚。也可能要看一下文章裏面證明的準確性。所以,要寫一篇比較準確、公平及有意義的審稿回覆,可能就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組織及出席國際會議

 

另外一類剛入行的同學也沒有想過的工作,就是去幫忙組織一些國際會議。一個大型的國際會議裏面,好可能有上100個小的座談會。每一個座談會,都是由好幾個學者組織起來,針對着一個他們有共同興趣的題目去邀請世界上其他相關的教授,分享一下他們新的研究成果。這個跟學生在學會舉辦活動所需要的過程也差不多。我們可能在會議開始前一年需要想一下邀請什麼朋友來做分享,也需要寫一個計劃書給這些國際會議的組織者來讓他們審批。如果你在學術圈沒有什麼朋友,那你要組織這些座談會就非常困難了。

 

最近有很多國際重要會議都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舉行。有一些會議,可能跟東京奧運一樣延期一年(希望只是一年)舉辦。可是也有一些會議改變了成網上舉辦。當然在現場舉辦跟網上舉辦分別很大。其中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這些網上講座的時間都相對比較奇怪。剛剛這一個星期也就在網上給了兩個講座。這個國際會議原本是在多倫多舉行,我參與的講座舉行的時間是在多倫多早上六時開始。對美洲東岸的參加者來說這個時間就真的非常糟糕。自己有一個朋友在RPI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他需要給的講座就真是他們的早上六時開始,也真是辛苦了他。對我們在香港的參加者來說,晚上六時就真的是非常好的時間了。另外一個網上討論會是在法國舉辦,在香港網上舉行的時間是每週三晚上的10點。對我來說就真的很難參與了。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分別網上的座談會沒有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感覺。以前我們可以跟參與者有一個即時的接觸,我可以感受到聽眾即時的反應再去決定我是否需要再多解釋一下。但是在網上,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可能把自己的想法詳細及小心一點的講解,盡量鼓勵聽眾有問題可以在即時通訊上發問。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就好像自說自話,自己望住一面鏡同自己說話一樣。

 

除了對國際會議有挑戰,這疫情對我們教育亦都可能會有一些長時期的影響。我們之後可能也需要教學方法同心態上有一些根本的改變。這個之後有機會再討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