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 Archive
封存 Archive
本科生時期學習到最特別的知識(一)
- 取得連結
- X
- 電子郵件
- 其他應用程式
回想大學時學過的知識裏面最特別的,其實還不是在數學系裏面學懂的。當然在三年的大學課程,看見很多有趣的數學發現和應用數學的技巧,在以後的研究生涯裏面得益不少。可是,要說一些比較特別的知識,大部份並沒有跟自己的研究有太多關係。
自私的基因
最特別的知識,可以說是一門課程中學到的一些數學生物學。詳細已經不太記得了。可是最中心的思想,是說所有生物的最終目的,只是把自己的基因傳達到下一世代。當「任務」完成,生命就不需要逗留在世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所有生物都必須要消耗有限的資源用以維持生命。所以如果「傳宗接代」的任務完成,就不再應該跟年輕一代爭奪維生的資源。這個理論,亦用來解釋為什麼有些物種會互相幫忙,互惠互利。如果兩個物種他們的基因關係非常接近,「自私的基因」就會指令他們互相幫助,令到這種相似的基因更能在長時間後散播開來。這種論述,亦都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一些物種甚至不怕獻出自己的生命都要進行交配。在一些動物頻道看見一些雌性蜘蛛,在得到雄性蜘蛛的「基因」後便會將這頭雄性蜘蛛吃掉。雄性蜘蛛當然知道自己在完成「任務」以後很有機會被殺,但為什麼他都甘願進行這個危險任務呢?這套「自私基因」的論述,就可以幫助解釋一些生物學上見到的情況。
這個想法,對我來說是非常衝擊。到底人作為人,最終目的是否只是作為一個「生仔機器」,只希望將自己「優秀的基因」傳到下一代?那個時候,對在中學時候的文化科還是有一點印象。都希望可以從四端的論述裏面,找出一些支持人禽之辨的地方。所以在一門這麼理性的科學科裏面聽到一個那麼赤裸裸的理論,指出甚至人類亦是受着「自私基因」的影響,還是有點震驚。
對自己價值觀衝擊的知識,在其他科目裏面亦都有碰到。在一門社會科學部關於博弈論的課程裏面,亦都提到一些政府制定政策時,如果牽涉到自己國民生命的,可能會直接將每一條人命換成價錢,然後就會衡量這個政策是否值得推行。舉個例子,興建一座核電廠,有某百分比的機會造成核洩漏事故,因而對附近環境造成污染,亦可能令一些人無辜喪命。另一方面,亦有可能減少用煤炭發電令環境污染減少,而且成本亦相對穩定,因此可以帶來很好的經濟收益。那我們如何衡量應否興建核電廠呢?一個方法,就是將所有的影響換成金錢(或者用一個比較學術的字眼叫做效用utility)。如果將所有這些不同結果換成價錢,再用出現的機率作為權衡,我們可以計算興建這座發電廠對國家會造成的效用是正數還是負數。如果是正數,就應該推行。否則就不應該支持。對政府來說,這些方法運作起來都非常簡單,而且很容易向一般大眾推銷。這裏對我的震撼就沒有那麼大,因為實際上很多東西沒法用金錢衡量。一條人命值多少錢?對環境的影響是否可以用金錢衡量?某些「暫時搬家」的海洋生物因為基礎建設被迫離開,以後會否回來?會還是不會又如何用金錢衡量?這些在我看來,其實非常難以用一個數字去判定。就是這個緣故,當一些政府用這些數字去支持自己想推行的政策時,我都覺得有點不可靠。
這幾門課,對我自己可能影響比較大。並不是因為他理論有多嚴謹,可以幫助我多少的研究成果,又或者是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多大。而是由於這些理論,都衝擊着我一直以來一些好像牢不可破的觀念。我不是說這些知識改變了我多少人生想法,而是給了我一個機會想清楚一些以為一定是對或者非常自信的觀念。說出「這些一定不可以在課堂上討論」的人,根本不知道教育的目的。
- 取得連結
- X
- 電子郵件
-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