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7月,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目錄

20200718 想法源起 20200719 我們在做什麼(一) 20200722 我們在做什麼(二) 20200725 竟然成為數學家(一) 20200729 竟然成為數學家(二) 20200801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20200805 不同職級(一) 20200808 不同職級(二) 20200812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20200815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20200819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20200822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20200826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20200829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2020083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20200902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二) 20200905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三) 20200907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二) 20200909 終身職位的評核 20200912 學術界吸引人的地方 20200914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三) 20200916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一) 20200919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二) 2020092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四) 20200923 大學的讀書成績有多重要 20200926 本科生研究機會 20200928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一) 20200930 用創新的方法去教育科學 20201003 參加研討會的重要 20201005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二) 20201007 教授與教學 20201010 研究是什麼(一) 2020101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三) 20201014 研究是什麼(二) 20201017 研究是什麼(三) 2020101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四) 20201021 如何閱讀研究論文 20201024 研究生應該修什麼課 2020102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五) 20201029 本科生的多主修多副修 2020110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一) 20201105 幾位教授(一) 2020110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二) 20201112 幾位教授(二) 2020111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三) 20201119 幾位教授(三) 20...

Outliers - Malcolm Gladwell

圖片
  《閱讀記錄》 這本書真是有趣極了!作者透過觀察成功人士的故事,證明了成功往往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或天賦,而是因為機會,也就是社會制度或時勢的因素。他們恰好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環境下出生。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加拿大青少年曲棍球隊的統計發現,大部分成員都是在一年初出生,而年底出生的成員則極少。原因是這些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訓練,而訓練是按照他們的出生年份分班的。所以在同一班裡,某些孩子幾乎比其他人大一歲,他們在班上的表現自然更出色。這些表現較好的同學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機會。這種微小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直到他們成年,我們就會看到許多一年初出生的孩子參加職業比賽。這個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雖然這個詞語在聖經中的意思可能有些不同,但這裡指的是一點點的成功會產生累積效果,使得他們獲得更多機會,並取得更出色的成就。 書的第二章講到了「10000小時法則」。也就是說,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需要進行10000小時的練習。作者舉了成為優秀小提琴演奏家的例子,指出演奏水平最好的人通常都有超過10000小時的訓練。而演奏水平越低的人,他們花在練習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另一個符合「10000小時法則」的例子是The Beatles,在他們成名之前,也演出了大約10000小時。當然,這個法則並不是充分條件,作者並未說練習10000小時就一定會成為專家。他只是暗示這是必要條件,但我對此持有保留。無論如何,作者並未說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相反,他在這一章中提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花10000小時來練習某一項專業技能。如果你出生在貧困家庭,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打工以賺取生活所需的金錢。如果你的家庭沒有支持,你根本無法持續進行重複練習,花上10000小時來練習某一項技能。如果你不是出生在Bill Gates的家庭,你在1950年代根本沒有機會找到一台電腦,並花上10000小時來練習編寫程式。 有些人會說,這些成功人士都很可能是智商非常高。作者反對這個觀點。作者指有一個大型研究,長期追蹤一些高智商兒童在成長後在社會的發展。結果發現他們遍布各行各業,他們可能是醫生、律師,但不一定會成為某些行業的翹楚。作者指出智商只要過了某一水平以後,越高的智商對人的影響不會越來越大。作者認為要令人成功,需要的並不是智商,而是作者所謂的實用智力,就是如何與人溝通,令自己得到所需的東西。而這些能力從何而來呢?原來是小朋友...

烏合之眾 - 古斯塔夫·勒龐

圖片
  《閱讀記錄》 也已經忘記了這本書是什麼時候買的,可能是很久以前在某次書展上看到這麼特別的題目就馬上把它買下來。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其實是群體或者群眾,但中文譯名卻是「烏合之眾」。想一下其實翻譯得蠻貼切,因為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說明群體是沒有思想能力的,完全依靠感情和衝動行事,完全就像一群烏合之眾。 閱讀這本書的中文版,短短的二百多頁我覺得非常疲累。這本書的法文初版是在1895年出版的,所以其中的內容很多都與現代社會脫節,充滿了性別和種族歧視的內容。現代社會根本不會支持這些觀點。而且,他的一些論述完全沒有理據支持,例如「衝動、暴躁、缺乏理性、判斷力與批判精神、態度極端等群體特點,幾乎在女性、野蠻人和兒童等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體中都可以發現」,「任何地域的群禮都有些女性特質,拉丁族群最為顯著。凡是當他們深信不疑的人,命運都會發生極大改變」,「群體誇張而簡單的態度使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曾產生懷疑和猶豫。他們就像女性,會一下子陷入極端,懷疑一說出口,立刻成為不容置疑的證據」等等。這些類似的先入為主的言論在整本書的不同地方都出現,有時會令現代人感到相當反感。每當看到這些言論,都需要細細閱讀,看看是否有任何論證來支持這些言論。 要理解這本書為什麼會有這些觀點,就需要了解這本書出版的時代背景。在1789年至179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以及隨後的數十年間,法國經歷了許多社會動盪。不僅僅是法國,整個歐洲的貴族和僧侶都擔心被迫害。作者寫這本書正是在這段長時間社會動盪的時期。而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群眾的行為,進而控制群眾,以達到作者所希望回復精英管治的目的。 就像在1960年代英文版的序言中所說,這本書開啟了對群眾行為研究的方向,提出了一些需要探討的問題。儘管他可能沒有給出答案,又或者所給出的答案完全沒有事實根據,但他激發了近代社會很多的討論。 「制度不是深刻影響群體特徵的因素•我們看到某些國家,如美國,在民主制度下取得了高度繁榮,然而原屬西班牙的那些位在美洲的共和國,雖然有極其相似的制度,卻仍然生活在卑劣、混亂的狀態中。因此我們應該承認制度與一個國家的興衰無關」。但是這個理論,就跟在2012年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所提到的理論正好相反。書裡面提到,「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

浮世畫家 - 石黑一雄

圖片
  《閱讀記錄》 這本小說的作者是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這本是他的第二本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戰敗後的日本,主要講述一位退休畫家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作者並沒有太多交代主人翁小野的背景,讓我們以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對於小女兒的婚事感到擔憂。根據日本的傳統文化,在家庭婚事安排中通常會有媒人介紹。故事中提到小女兒之前的幾個相親都以失敗告終,小野暗示兩個女兒和周圍的人都清楚問題出在這位父親身上,因此男家決定推遲婚事。因此,他私下拜訪過去的學生和朋友,希望他們在偵探接觸時能夠說些好話。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逐漸了解到他過去所做的事情。原來在二戰期間,他利用自己作為畫家的身份為戰爭宣傳繪畫。故事中多次提到他為國家盡力不需要有任何羞愧之心。他的大女婿和一位得意的學生黑田在戰後反應小野毫無感覺,表示自己完全不理解。他指責黑田不愛國,導致他無辜入獄,而小野自己卻沒有任何悔意。他甚至認為黑田入獄是他在戰後得到幫助和工作的一個好機會。 當他聽到其他人讚揚他的幫助時,小野總是謙虛地說自己的人脈已不如以前,但同時他卻自得其樂。當他聽到別人說他有多有名時,他總是相信這些話。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主人翁的性格,他自以為自己有多麼有影響力,但其他人其實根本不認識他,他以為小女兒未能成婚的原因都只是他的幻想。 「小野,我們回顧過去,看見自己人生的瑕疵,會在乎的只剩下我們自己而已。」

A Mystery of Mysteries, The Death and Life of Edgar Allan Poe - Mark Dawidziak

圖片
  《閱讀記錄》 這是一本介紹作家愛倫坡的書。愛倫坡被認為是和馬克吐溫齊名的美國作家,擅長寫詩詞、恐怖懸疑故事和文學評論,亦是第一位創作出推理小說的作者。他的出名作品包括《The Raven》、《The Black Cat》、《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等。希望多認識這位作家的人,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我自己是在大學時期才發現愛倫坡這個作家。那時候看了很多小說,其中有一位法國作家創作的偵探小說系列,福爾摩斯對頭怪盜亞森羅蘋。那時才知道福爾摩斯系列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然後我也讀了一些克里斯蒂系列,最後才發現了偵探小說之父愛倫坡的一些作品。 這本書從愛倫坡充滿謎團的死開始,中間穿插著他的出生、成長等記錄。如果你對八卦感興趣,可以看看他和13歲表妹結婚的故事。喜歡歷史的人也可以了解一下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大眾生活是如何的。想要更多了解這位作家的人,這本書也詳細介紹了愛倫坡的生平。儘管愛倫坡的小說都非常暗黑,但他的工作態度大部分時間都非常嚴謹,而且充滿才華,跟他所寫文章裡的主人翁和經歷非常不一樣。當然,我們也看到他的生活非常貧困和潦倒,四處惹敵,朋友越來越少,而且好像經常酗酒,精神狀態越來越不好。 從他1849年離世到現在已經差不多200年了,很多細節根本無從考證。他原本應該要從Richmond到紐約,為什麼中途會去到波爾迪摩?他是如何死的呢?是酒精中毒、水銀中毒、自然死亡還是被謀殺?這些不同的猜想都有支持者。但這本書的作者指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肺結核。他說在那個年代,肺結核的死亡非常普遍,愛倫坡的父母、繼母、兄弟、太太等等都因為同一個原因而去世。所以猜想愛倫坡自己也可能曾經受到肺結核感染也不奇怪。到了他太太離世以後,愛倫坡深受打擊,酗酒的問題也更加嚴重,使得他的身體抵抗力減弱,最終肺結核發作而去世。

Poverty, By America - Matthew Desmond

圖片
  《閱讀記錄》 這本書的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我之前讀過他另一本書的中文版《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它探討了美國貧窮家庭的住房問題。作者以臥底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試圖了解貧窮人在住房方面所面臨的種種困境。那本書報導了八個不同家庭的真實故事。而這本書則針對美國的貧窮問題,試圖解釋其成因。書的最後還提出了作者的解決方法。 美國可能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但很難想像貧窮問題有多嚴重。書的一開始就提供了許多數據,說明了貧窮問題的嚴重性。例如,他提到無家可歸的兒童數量從2007年的約80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30萬人。根據2022年的美國定義,貧窮線是指個人收入低於13,590美元,或四人家庭總收入低於27,750美元。那到底有多少人被定義為貧窮呢?是五千萬人。另外還有極度貧窮線,在2020年的定義是個人年總收入低於6380美元,或四人家庭總收入低於13,100美元。這樣就有一千八百萬人,平均18個人中就有一個生活在極度貧窮線以下。我當然知道美國的貧富差距可能非常嚴重,但沒想到會到這個地步。這些人在美國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作者提供了三個主要原因,解釋為什麼美國的貧窮問題如此嚴重。第一,我們剝削貧窮人。第二,我們的福利政策偏向富人。第三,我們創造了前景有限且排斥性的住區。 其中一個原因是,儘管政府撥款資助的政策越來越多,但錢並沒有完全到達貧窮人手中。由於政策的關係,聯邦政府的資金會分發給不同州政府,讓他們設計適合該州貧窮人的政策以協助他們。然而,有很多州不僅沒有充分利用這些資金,甚至還會亂花。 另一個原因是政府打擊工會,導致大企業大幅降低他們應付的工資。而且貧窮人更容易被剝削,他們沒有談判的能力。所以貧窮只會愈貧。 此外,整個體制使得貧窮人在生活上承擔更多負擔。作者再次提到住房問題。在貧困地區,房租並不比富人區低很多。作者進行過統計,扣除所有維修費用、有可能收不到租金的月份等因素,貧困地區的房東平均每個月可能只賺取100美元,而富人區的房東每個月可能只有約50美元的收入。除了房租外,作者還提到有銀行會針對貧窮人提供緊急資金周轉,從中收取高額的服務費。 有人可能會說社會福利會讓人變得懶惰,但作者提供了大量例子來證明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事實剛好相反,許多應該申請援助的家庭並沒有提出申請,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貧困。作者甚至指出,在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