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200718 想法源起 20200719 我們在做什麼(一) 20200722 我們在做什麼(二) 20200725 竟然成為數學家(一) 20200729 竟然成為數學家(二) 20200801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20200805 不同職級(一) 20200808 不同職級(二) 20200812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20200815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20200819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20200822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20200826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20200829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2020083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20200902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二) 20200905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三) 20200907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二) 20200909 終身職位的評核 20200912 學術界吸引人的地方 20200914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三) 20200916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一) 20200919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二) 2020092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四) 20200923 大學的讀書成績有多重要 20200926 本科生研究機會 20200928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一) 20200930 用創新的方法去教育科學 20201003 參加研討會的重要 20201005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二) 20201007 教授與教學 20201010 研究是什麼(一) 2020101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三) 20201014 研究是什麼(二) 20201017 研究是什麼(三) 2020101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四) 20201021 如何閱讀研究論文 20201024 研究生應該修什麼課 2020102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五) 20201029 本科生的多主修多副修 2020110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一) 20201105 幾位教授(一) 2020110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二) 20201112 幾位教授(二) 2020111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三) 20201119 幾位教授(三) 20...

Outliers - Malcolm Gladwell


 

《閱讀記錄》

這本書真是有趣極了!作者透過觀察成功人士的故事,證明了成功往往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或天賦,而是因為機會,也就是社會制度或時勢的因素。他們恰好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環境下出生。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加拿大青少年曲棍球隊的統計發現,大部分成員都是在一年初出生,而年底出生的成員則極少。原因是這些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訓練,而訓練是按照他們的出生年份分班的。所以在同一班裡,某些孩子幾乎比其他人大一歲,他們在班上的表現自然更出色。這些表現較好的同學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機會。這種微小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直到他們成年,我們就會看到許多一年初出生的孩子參加職業比賽。這個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雖然這個詞語在聖經中的意思可能有些不同,但這裡指的是一點點的成功會產生累積效果,使得他們獲得更多機會,並取得更出色的成就。

書的第二章講到了「10000小時法則」。也就是說,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需要進行10000小時的練習。作者舉了成為優秀小提琴演奏家的例子,指出演奏水平最好的人通常都有超過10000小時的訓練。而演奏水平越低的人,他們花在練習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另一個符合「10000小時法則」的例子是The Beatles,在他們成名之前,也演出了大約10000小時。當然,這個法則並不是充分條件,作者並未說練習10000小時就一定會成為專家。他只是暗示這是必要條件,但我對此持有保留。無論如何,作者並未說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相反,他在這一章中提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花10000小時來練習某一項專業技能。如果你出生在貧困家庭,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打工以賺取生活所需的金錢。如果你的家庭沒有支持,你根本無法持續進行重複練習,花上10000小時來練習某一項技能。如果你不是出生在Bill Gates的家庭,你在1950年代根本沒有機會找到一台電腦,並花上10000小時來練習編寫程式。

有些人會說,這些成功人士都很可能是智商非常高。作者反對這個觀點。作者指有一個大型研究,長期追蹤一些高智商兒童在成長後在社會的發展。結果發現他們遍布各行各業,他們可能是醫生、律師,但不一定會成為某些行業的翹楚。作者指出智商只要過了某一水平以後,越高的智商對人的影響不會越來越大。作者認為要令人成功,需要的並不是智商,而是作者所謂的實用智力,就是如何與人溝通,令自己得到所需的東西。而這些能力從何而來呢?原來是小朋友在成長中從家庭中學習的。中產階級有錢的父母會花更多時間照顧小孩,教導他們如何與成人互動。而貧窮的家庭,大多採取放任政策,讓小孩獨立成長,而這些小孩往往缺乏與他人互動的經驗。

作者在書中也嘗試解釋為什麼猶太人在美國如此成功,為什麼他們擁有那麼多的醫生和律師。根據作者的解釋,那一代在1930年代初期出生的小孩,到了差不多1970年,他們剛好是40歲,而社會正好發展到一個非常需要他們技能的階段。他們上一代所得到的一些優勢,使得他們有了最大的成長機會。

作者在整本書的第一部分解釋了機會如何幫助這些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都依賴於一些穩定的優勢,比如他們出生在哪裡、什麼時候,父母從事什麼行業等等。如果你已經覺得這個理論有點難以接受,書的第二部分更進一步。作者指出一個人能否成功,也取決於他們的文化傳統。為了加強我這個論點的可信性,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討論為什麼在90年代韓國航空公司有那麼多飛行意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韓國人非常重視階級觀念,即使大家知道飛行員犯了錯誤,他們也不會直接告訴他,而是用非常委婉的語言暗示機長。如果機長無法理解這些暗示,很可能會犯錯並導致飛機事故。直到二千年左右,航空公司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重新訓練了所有飛行員,從此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之一。

然後,作者提到為什麼亞洲國家在數學方面表現出色,他指出這源於中國南方長期種植稻米的傳統,這需要長時間專注於稻米的生長環境。因此,他認為亞洲學生在文化上具有長時間專注的能力,不會輕易放棄解決數學問題。為了加強這一論點的說服力,他提到紐約市的一些學校減少學生的假期,增加他們的學習時間,結果學生進入大學的數量明顯優於其他學校。

總的來說,這本書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是由於成長中所獲得的機會和傳統文化所造成的。儘管作者沒有否定努力的重要性,但他將成功歸因於時代背景和傳統文化。我更傾向於相信書中第一部分關於「時勢造英雄」的討論,即當機會來臨且你做好準備時,成功的機會才會更大。然而,這也需要你有所準備。整本書的討論可能對成功人士自身所付出的努力沒有作出太多討論,甚至作者可能並不相信一個人的付出會有多大的影響。至於書中第二部分討論一個人的成功與其種族有關,我個人對此有些不太舒服。這種觀點似乎太過消極,好像在說一個人的命運無法改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