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 Archive
封存 Archive
離開香港到美國學習時的迷惘和適應(三)
- 取得連結
- X
- 電子郵件
- 其他應用程式
還記得剛到美國的第一年,對中文文化還是比較掛念。還好的,是那個時候已經有一些影片分享網站。看得最多的還是台灣的綜藝節目,每星期都會花時間在看《康熙來了》。為什麼是每星期呢?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YouTube,沒有方法每天都有人把節目上載到網絡上。我已經忘記了以前到底是那一個網站找到這些節目,可是,應該是每星期有人把節目收集好,把一星期的份量同時分享到網絡,我才有方法看到這些節目。現在要看中文節目就方便得多了,YouTube上面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綜藝節目和時事評論,Netflix上面有看不完的電視劇和電影,PodCast上面有聽不完的中文節目,網絡上有看不完的資訊和報道。如果真的要聽一下中文看一下香港的影視明星去解思鄉之情,現在可以說是唾手可得。煩惱的是節目太多而時間太少,不知怎麼挑選看那一個聽那一個。
我猜想自己的性格對習慣新文化也有一點幫助。每一次到新的地方旅遊,我心裏面還是非常雀躍。因為有機會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風景,感受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城市。每一次到一個新的地方參加學術會議之前,我都會特別花一點時間在網上找一找這個城市(和附近一天生活圈的地方)有什麼必定要到的景點?有什麼特別的歷史?會花一點時間在Google Maps上仔細計劃自己在學術會議時間以外的行程。所以不經不覺,自己也編了很多不同城市一些特別而又充滿個性化的旅行地圖。由於每次參加學術會議都非常忙碌,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把這旅遊地圖上面的所有地方都跑一遍。只可以將來有時間,有機會才把這些以往無法仔細認識的城市作一個「深度旅遊」。有點覺得這個對世界的冒險精神,也會幫助自己更加容易適應到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文化衝擊。
那當然移民跟到外國讀書,有着本質上不一樣的地方。到外國讀書,把書讀完,還是會考慮回來香港發展。移民,需要考慮的是一個更長遠的生活規劃,不像決定到外國讀書那麼的灑脫。但是,現今社會的生活跟我20年前到美國時已經大為不同。無論是從生活的方便度上,到跟地球另一面親戚朋友的日常聯繫,都已經非常方便。有很多以往對生活上適應的挑戰,現在已不復存在。之前看到一些網絡上的文章,便指出「移民」這個概念已經非常落後。在我這個年紀的朋友裏面,在世界上經常四圍飛,把日本台灣當成「鄉下」的,大有人在。「移民」,可能只需要理解為在某一處外國地方居住的時間比較長一些而已。
希望朋友們一路順風,生活平安。
- 取得連結
- X
- 電子郵件
-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