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7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目錄

20200718 想法源起 20200719 我們在做什麼(一) 20200722 我們在做什麼(二) 20200725 竟然成為數學家(一) 20200729 竟然成為數學家(二) 20200801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20200805 不同職級(一) 20200808 不同職級(二) 20200812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20200815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20200819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20200822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20200826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20200829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2020083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20200902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二) 20200905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三) 20200907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二) 20200909 終身職位的評核 20200912 學術界吸引人的地方 20200914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三) 20200916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一) 20200919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二) 2020092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四) 20200923 大學的讀書成績有多重要 20200926 本科生研究機會 20200928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一) 20200930 用創新的方法去教育科學 20201003 參加研討會的重要 20201005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二) 20201007 教授與教學 20201010 研究是什麼(一) 2020101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三) 20201014 研究是什麼(二) 20201017 研究是什麼(三) 2020101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四) 20201021 如何閱讀研究論文 20201024 研究生應該修什麼課 2020102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五) 20201029 本科生的多主修多副修 2020110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一) 20201105 幾位教授(一) 2020110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二) 20201112 幾位教授(二) 2020111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三) 20201119 幾位教授(三) 20...

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四)

圖片
「研究影響」 「研究影響」是一個新的項目。在上一次RAE2014的時候,並沒有這個審核要求。根據學系的教授人數,我們都必須要準備一些例子解釋我們的研究如何影響着社會。如果學系的人數少於15人,樂系就只需要準備一個影響的例子。16個到30個教授,就必須準備兩個例子。我們科大數學系,是香港裏面最大的數學系,有40一位教授,所以就需要準備3個例子講解一下我們的研究如何影響着社會的不同地方。這些不同地方都必須要在學術以外,可能是在經濟,在社會,在文化,在公共政策,在健康,在環境等等的範疇。我們都必須要解釋某一位或者某一些教授的研究如何直接影響着大眾的生活。所以,我們就不可以說某某教授的研究非常出色拿了一個世界知名的獎項,帶領着整個研究在世界的發展。我們也不可以說某某教授破解了一條千年難題,為着人類長遠的福祉帶來什麼什麼的影響。我們也不可以說某某教授是過去幾年Most Cited Researcher,在某某範圍內的研究被大量研究人員所參考。而根據這些例子的影響力,UGC這個委員會就會給予不同的評級。4*代表着這個研究就影響範圍和重要性而言出眾的影響,其他分數包括3*(相當重要的影響),2*(有一定影響)和1*(有限的影響)。 準備這些例子更困難的,是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實質證明。我們不可以只講一個好的故事,吹噓着一些宏願,或猜想某些項目在數年後將會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力。舉個例來說,如果我們想指出這個研究如何如何影響着政府的施政,我們必須要拿到一些證據,指出這些政策的制定都是由於我們的研究而直接或間接造成的。這些證據,可能是政府的文件裏面直接引用,又或者是我們可以拿到政府的書面證據。如果我們說,我們所設計的某些計算方法,在一些通訊軟件裏面使用到,因而我們的影響力達到數以億計的人士使用,我們就可能需要從這些軟件製造商得到一個書面證明,指出他們真的使用了我們的計算方法。這樣你就可以想像到,不同學系在找這些例子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可能比起做研究本身更大。 作為香港UGC主要的參考對象,英國其實每幾年都會做一個相類似的研究評審。他們稱作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簡稱REF)。對上一次是REF2014,而他們下一次就是今年2021舉行。由於香港RAE的改變很多時候都參照了上一次英國進行的REF,科大亦都邀請了很多在英國參與了REF的專家和教授過來講解他們這...

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三)

圖片
除了這些內部初選的安排,各間大學又如何可以將自己在「研究成果」的這個項目上面做得更好呢?除了是說在世界上不斷招聘研究成果更好的研究人員以外,更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本地其他大學進行「挖角」。從一間大學「跳槽」讀另外一間大學當然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個學系在短時間內大部份人都跑掉,情況就有點特殊了。還記得在上一次RAE2014的時候,有一所大學的數學系,研究成果非常出眾。好像是全港第一(當然要看你如何解讀這些RAE的數據)。可是在最近幾年,很多的教授,都一下子「跳槽」跑到其他大學。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都「分到了」一些研究非常出色的教授。而他們在過去幾年的研究,自然就也帶到去新的學校。UGC看到這個情況,都希望盡量阻止這個「不理性」(是否真的不理性,就要看你對這個事情的角度了),就制定了一個「死線制度」。如果學校希望把這無論是本地,還是從外國新招過來的教授算到自己的RAE,就必須趕快在這個死線之前完成招聘過程。 還有一個所有大學都受到影響的,就是到底什麼人需要被評核。這個就會影響到各個大學在招聘時所給予的職級。根據RAE的定義,所有從Professor到Assistant Lecturer的各級人員都符合RAE的資格。可是如果你仔細看一下這個叫做CDCF(UGC Common Data Collection Format)的職級表,可以看到的都是比較是英色的職級。比如說Reader這個職級,科大就沒有這樣子的一位教授。所以如何從現有大學的職位連繫到在這個CDCF的職級表,又是一個各個大學需要仔細研究的課題。在CDCF裏面有一個Lecturer的職位,可是這個英國Lecturer跟美國的Lecturer並不是同一件事。對我們大學來說這個職位根本不需要做研究,他們是全職教書的。如果我們認可了這個職位已把它放到RAE的資格裏面,我們就必須幫他們找出三個研究成果去評核。這不就是自己找麻煩嗎?所以在科大裏面的Lecturer其實是一個叫做Instructor的職級,而不需要放到RAE裏面去了。 又例如大學裏面有一些叫做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RAP)。他們並不是Tenure-Track Faculty。一般的合約,可能是三年,然後一般都不會再被續約。他們應該更像是Post-Doc Researcher,大學用一個更吸引的名字去吸引一些新...

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二)

圖片
RAE評核的不同部份 整個RAE評核分成三個部份,分別為「研究成果」(Outputs),「研究影響」(Impact)和「研究環境」(Environment)。每個項目佔整體成績的權重都會有所不同。「研究成果」佔整體成績的70%,其餘兩個項目各佔15%。各間大學的每個學系,都會看自己的專注範疇,將這些材料送審到13個評審小組內其中一個。而根據不同的評審小組的範疇,他們會在細分成一共41個評審單位。以數學為例,我們就在自然科學的評審小組裏面,而評審單位,就是跟統計學放在一起的「數學及統計學」。政府指出,這個評審的目的並不是將不同學校,不同學院或者不同學系作出直接比較。這樣的做法,只是根據各方的相似性,容易找出專家去評審同一系列的研究結果。可是對各間大學的Public Affair Office(就是PR部門)或者公眾來說,最終評核結果的表達,看起來就是不同大學的一個直接比較。我們可以清楚見到某些大學做出來的都是一些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而另外一些學校的某一個學系,就可能是大學的Weakiest Link。而這些做得好的學系,也不一定受到大學內部的讚賞。做得差的學系,就可以肯定會受到大學高層的「特別照顧」。 「研究成果」 先介紹一下「研究成果」的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對大部份教授的要求最直接。我們每人都必須要挑選自己在2013年10月到2019年9月裏面的4個研究成果。而每個研究成果,就會根據他的水平被評核為最好的4*(代表着在原創性,重要性和嚴謹性方面達世界領先水平),3*(國際卓越水平),2*(國際水平),1*(有限水平)和不予評級。我記得以往在一些科大理學院簡介會上,都會講一個「爛gag」,笑說「你們DSE同學的成績是1到5,然後是5*和5**。我們教授的成績就所有都有*。」當然不大好笑。還有的是,我們自己教授並不會知道自己研究成果的成績。有的也只是整個學系所有研究成果的整體評核。 要記得,這些研究水平的評核,並不是根據研究者自己的感受。不是自己說這個研究有多好,評核的結果就會有多好。我們找來的英國專家也跟我們說,你們可以想像一下,世界其他學者可能會一次過收到幾百份研究成果,他們根本不可能每一篇都仔細由頭到尾看一遍和仔細想一次。更大機會,他們可能只會看看文章的引用次數(Citation Number)和文章發表在那一個期刊,他的Impact Factor是多少,最多最多也...

文章發表速度調整

圖片
由第一篇文章 20200718 發表至今,不經不覺已經差不多一年了。由剛開始一星期寫三篇文章,然後再改到兩篇,簡單的估算一下,已經寫了差不多10萬字。中間也嘗試過發表不同的系列文章,有分享一些自己以往經歷的,有簡介一些學術界事情的,有做一些關於STEM 教育的,科普教育的,也開始了一個計算數學入門的系列。要每星期發兩篇文章,其實也真的不容易。每星期可能需要有一整個早上,花一點時間做資料蒐集,然後才能把那一星期份量文章寫出來。如果那一篇文章是比較長,需要比較充足資料的 (好像是現在介紹的RAE2020),所花的時間就更長了。 雖然說現在是暑假,可是仍然有很多行政工作。而且由於下學期需要教授一門自己以往沒有教過的研究生課程,需要花一點時間編寫教材,所以可以說現在比正常上課時間更加繁忙。文章的發表的速度,將會再作調整。產量將會由現在每星期兩篇文章,再減至一篇,逢星期一發表。所以剛剛過去星期一才開始介紹RAE2020 的文章將會不受影響。

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一)

圖片
最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UGC)公布了「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2020,簡稱RAE2020)的結果,指出香港各大院校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面非常出眾[ 1 , 2 , 3 ]。然後,各間大學都按着這個結果,找出一個角度解說自己的研究水平如何如何名列前茅,在香港第一。在這篇超長文章希望介紹一下這個每六年一次的RAE,希望觀眾明白這個評核的過程和應該如何理解這些結果。對同學們來說,也應該知道這個評審工作如何可以幫助自己挑選一間自己喜歡的大學。 評審的目的 首先講一下這個評審的目的。對政府來說,這個研究評審有好幾個目的。第一,政府可以根據這個評審的結果去分配研究經費。研究做得相對比較好的,以後就有更大機會拿取到更大的資源。這些金錢跟我們大學教授每年所寫的研究計劃書有很大的不同。對我們來說,比較重要的是Research Grants Council(簡稱RGC)的General Research Fund(簡稱GRF)或者是給一些比較新入職同事的Early Career Scheme(簡稱ECS)。因為這些研究經費是會直接發給教授,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找研究合作者,邀請他們來香港訪問,又或者找研究生,幫忙一起做研究。而這個RAE,可以算是大學自己的整體研究表現的評分。政府就會根據這個研究表現「分發獎金」。有了這個「獎金制度」,就會加強了大學之間互相競爭(對政府來說,這個競爭自然是正面而且是良性)。令到大家都更加專注做出色的研究,為香港的科研發展增添動力。 而且,政府亦都可以從這個評核裏面增加或者減少不同因素的比例去影響整體研究方向的發展。舉個例來說,比起上一次在2014年的RAE,今年就新加入了一個對社會影響(Impact)的一個項目。而且,在不同渠道停建,這個項目的權重在以後將會越來越高。所以在可見將來,各間大學都要盡力想辦法增加自己對現實社會不同的影響力,以加強在這個項目上面的評分。 這個毋庸置疑,政府作為「消費者」,每年既然支付了研究經費,亦都有權看一下他「買」回來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面的認受性如何。而市民作為納稅人,亦都很合理地有權了解一下各間大學在研究上面如何努力在世界上面達到一級水平。看看我是否有合理「回報」。有更好的「回報」,我在這間大學就應該「投資」更多。成果相對比較少的,我以後亦會減少投放在這...

如何找文章去認識研究課題(三)

圖片
  上面所講的方法是將時間往前推,順藤摸瓜的找出以往相關的研究文章。有另外一個方法,同學們可能比較少用到,就是找出,到底有什麼其他人cite這份研究論文。這個是將時間往後推的方法。如果你手上已經有第一份文章,你想知道在那一個時間點以後,有什麼人朝着這個方向繼續發展,你就可以問一問Google。我不是說那一個普通的Google,而是關於學術界的那一個scholar.google.com。在這個網站內,你不但有可能找到第一篇文章的不同版本(包括研究期刊的主要版本,又或者是作者自己的另外一個版本),而且你還可以看到一些比較有用的數據,包括被引用次數。只要你按下引用次數的連結,你就可以看到所有cite到這篇研究論文的其他文章。 然後你一看,發現他找出了一千幾百篇文章,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你會覺得根本沒有可能把這麼多的文章找出路都看一遍,馬上放棄。「不可能都把所有的看一遍」是完全正確,「馬上放棄」就有點太消極了。Google所找出來的這些文章,裏面有一些可能沒有太大關係,有一些可能完全不太重要,有一些可能是為發文章而發文章根本不需要看。 所以同學們就需要有所挑選。首先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在哪裏發表,看一下這個雜誌是否在研究範疇裏面比較好的(我不是說出版社是否有名,不同出版社都會有一些好的或者一些不太好的雜誌)。一些比較有名氣的雜誌,審視文章的過程可能比較仔細,要求也可能比較多,這樣雜誌內文章也會比較嚴謹,文章內的結果也可能會比較有影響力。同學們就可以發一點時間在看一下這些文章。 另外一個挑選文章的方法,是可以看一下到底這篇文章的引用次數,看一下他的impactfactor。這個數值越大,就代表着相對比較多人認識這篇文章。當然,多人cite不代表一定好,有些時候,我們也需要知道其他人為何cite到這一篇文章。可能是這篇文章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結果,發明了一個非常厲害的方法,證明了一條百年難題。但是也可能是很多人都指出這篇文章有一些錯誤的地方,學術界需要有一些討論。而且,沒有人理會也不一定不值一看。可能是他的方法比較艱深,可能是研究方向非常狹窄,也可能是表達得不夠清楚,沒有太多人了解他實質的影響力。所以同學們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就需要小心,不然很可能會「走寶」。